新能源汽車下游需求近期顯現疲態(tài),旺季成色不足。疫情擾動線下消費,不少車企加碼促銷,除了特斯拉直接降價之外,問界、小鵬汽車等品牌也推出了各種優(yōu)惠活動,部分車企面臨庫存壓力。對于即將到來的2023年,市場人士普遍預計新能源車市仍將保持增長,但增速下滑是大概率事件。
終端銷售壓力增大
10月以來,受疫情影響,個別地區(qū)的汽車銷售門店出現閉店情況,特別是河南、廣東、內蒙古、福建等汽車消費大省的銷量增速也因此放緩,改變了年末旺銷規(guī)律,形成相對平淡的“金九銀十”,疫情對整體車市的擾動值得關注。
在“金九銀十”的熱銷規(guī)律被打破后,11月份,多數車企的銷售壓力陡然增大。為如期完成各自定下的全年銷量目標,部分車企開始采取直接降價或權益優(yōu)惠的途徑促銷。這當中,最先打響降價“第一槍”的便是今年以來連續(xù)6次上調產品價格的特斯拉,旗下的國產Model3和Model Y價格下降幅度在1.4萬元~3.7萬元之間。同時,特斯拉又在11月8日宣布推出保險方面的讓利政策。
特斯拉宣布降價后,華為與賽力斯聯手打造的問界品牌、小鵬汽車、福特電馬、蔚來等也相繼推出了優(yōu)惠活動,變相降價。
與此同時,因線下銷售遇冷,多數車企將銷售主陣地轉向“線上”。特別是在“雙十一”購物節(jié)期間,約有26個汽車品牌通過線上直播的模式銷售產品,尤其主推新能源汽車。
交付速度加快
新能源汽車企業(yè)“花式”促銷,一方面是為了配合國補退坡節(jié)奏加緊促銷,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自身庫存壓力。
一邊忙著降價促銷,一邊加快交付節(jié)奏,部分新能源車企的庫存壓力可見一斑。
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、品牌經銷商分會秘書長表示,近期車展等聚集車市人氣的活動很少、經銷商閉店不營業(yè)的情況也較多;消費者出行逛店熱情受阻,導致店里客流量進一步降低,綜合因素致使庫存上升。
那些采取直營模式銷售的新能源汽車企業(yè),通常不會對外公布庫存情況。但從總體來看,現在每個新能源汽車品牌都面臨著進店量少、成交率低的情況,庫存增大和市場競爭激烈,是促使其調整價格的核心因素之一。預計從11月至年底,汽車銷售的庫存壓力會持續(xù)存在。新能源車企熱衷采取的直營模式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(yè)的管理成本,但并不會減少其庫存壓力。
若庫存高企,采取直營模式的車企往往會比通過經銷商賣車的企業(yè)壓力更大。
鋰電中游訂單情況分化
在終端增長乏力、上游原材料價格高企的背景下,市場上出現鋰電產業(yè)鏈中上游減產甚至被砍單的傳聞,樂觀情緒正在消退。
如果下游增速放緩,首先受到沖擊的會是一些小的供應商,他們的客戶較為單一,抗風險能力較弱,訂單縮量并不奇怪。華中地區(qū)某電池廠相關人士表示,大企業(yè)的訂單基本是長期的,而且很多產線的產能都被“承包”了,大規(guī)模減產的可能性不大,目前從整體情況來看,頭部公司的訂單情況還是符合季節(jié)性波動規(guī)律的。
一般而言,從原材料生產到整車交付需要40~45天左右的傳導周期。因此當前的排產計劃基本反映的是明年1月~2月即春節(jié)前后的需求,應是傳統車市淡季。
之所以出現減產、砍單等擔憂,根源還在于下游需求放緩。為應對預期的四季度消費高峰,產業(yè)鏈整體備貨比較充足,但目前來看,終端的銷售情況其實是不及預期的。產業(yè)鏈企業(yè)會反向推演,傾向于消化前期庫存,整體向上游持續(xù)采購的欲望并沒有那么強烈。
明年新能源汽車國補退出,整車廠對電池等零部件的定價策略需要調整,這是一個重新博弈的過程,而在博弈結果出爐之前,產業(yè)鏈企業(yè)都不會盲目堆積庫存,傾向于輕裝簡行。另一方面,當下碳酸鋰確實太高了,這個產業(yè)鏈都是風聲鶴唳的,一旦掉頭向下,企業(yè)的庫存減值風險會大幅增加,目前大家都趨向快進快出。
結構性過剩即將來臨
鋰電企業(yè)近兩年的大規(guī)模擴產已經開始放量,遭遇終端需求增速放緩后,會否引發(fā)大規(guī)模產能過剩?
實際上,結構性過剩本質上就是落后產能逐步淘汰的過程。優(yōu)質的、新開發(fā)的、跟得上目前主流需求的產能一直都是供不應求,偏老的、應用領域偏窄的產能會面臨過剩風險。
除此之外,鋰電材料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。磷酸鐵鋰、負極人造石墨、六氟磷酸鋰、VC、PVDF等材料都將在今明兩年達到過剩時間點,預計2023年有效產能利用率在50%~65%區(qū)間。
鋰價堅挺的原因是供給釋放的難度更大。國內鋰礦受制于品位低、環(huán)保要求等原因,開采進度相對緩慢;在海外,近期南美、加拿大等地出現關鍵資源國有化傾向,為海外開采增添不確定性;非洲成為“掘金新大陸”,有供給增加的態(tài)勢,非洲較好的鋰礦品位能夠達到6%,是國內的3~10倍,且探轉采手續(xù)只需要10天左右,即使加上運費,在當前價格下仍有利可圖,因此有不少公司甚至私人近期在非洲挖礦。